秋霞电影网午夜鲁丝片:伦理电院网免费网-冷门的中亚,五一挤满了中国人

一
最近,我一直在看坟,看了一座又一座。
别误会,我不是在国内扫墓,也不是考古发掘,而是在乌兹别克斯坦旅游,这边的特色就是陵,或者说是墓地。
据我肉眼观察,乌兹别克斯坦旅游资源除了首都塔什干有些前苏联建筑、博物馆,无论是撒马尔罕的夏伊辛达陵、帖木儿陵,还是布哈拉的萨曼尼陵、乔巴克陵,那是一座坟包接一座坟包,蓝色圆顶、金色尖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气派中带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阴郁。

撒马尔罕夏伊辛达陵 / 旅界实拍
在撒马尔罕,看坟像逛宫殿,在布哈拉,逛坟又像进教堂。
总之,乌兹别克斯坦阴间的东西太多,时间长了,真需要点阳间的东西来缓缓。
幸好今年五一,在这个中亚国家围观看坟的人山人海都是中国同胞,乡音有时很吵,乡音有时也能舒缓心情。
无论哪种风格陵墓,中国游客热情一样高涨,都能一窝蜂挤进去打卡、拍短视频、发朋友圈、发小红书,用行动证明:只要是坟,都值得咱们看看。
比方说,在布哈拉的萨曼尼陵墓,全是朴素的砖砌,不用瓷砖,不玩马赛克,老老实实用土色宣誓自己的存在感,人少空旷的时候还是有点渗人的,但是今年五一,就完全不用担心这个。
萨曼尼陵随便逛一圈,耳边都充斥着中文:" 谁埋在这啊?帖木尔还是成吉思汗?"" 拍照要不要钱?"
再比方说,在中亚第一历史名城撒马尔罕(古称花剌子模,被成吉思汗屠城),不管是比比哈内姆清真寺,还是雷吉斯坦广场的灯光秀,放眼望去,全是中国人在窃窃私语,穿着大长裙子打卡拍照。

撒马尔罕雷吉斯坦广场 / 旅界实拍
我是想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免签后游客会多一点,但也没人告诉我是这样铺天盖地啊。
布哈拉古城巷子挤满了中国游客,巷口卖酸奶的小摊老板都学会中文了:" 老铁,酸奶,便宜!"
连交通工具也告急。
塔什干去布哈拉的高速列车,我提前一个多月刷票,刷到鼠标都冒火星子了,依然系统提示:"Sold Out"。

我当时就在怀疑是哪些大神在跟我抢票,太拼了吧,来了以后才发现,这世界上最懂抢火车票的一拨人肯定就是我们中国人没跑了,干不过同胞太正常了。
在这场堪比春运的异国大迁徙中,我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哪怕是组团去中亚围观看坟,中国游客的热情也是挡不住的。
二
带孩子坐了 8 个小时长途客运大巴,一路从塔什干晃到布哈拉,人都麻了。
我寻思回程必须买张火车票,于是就想到了万能的小红书,结果你们猜怎么着?还真让我找着了!
加上微信,头像是个戴墨镜的大哥,签名写着:" 塔什干铁道局编外员工 ",还发来一条广告:" 火车票代订,中文客服,极速出票,靠谱老哥在线。"
" 想要哪天的票?"
" 明天。"
" 放心,交给我,一天抢上百张,手机快烫穿裤兜了。"
说实话,我真被他整笑了,这节奏,活脱脱是中亚版 12306,就差让我来个加速器了。

乌兹别克斯坦高铁票一票难求 / 旅界实拍
一边聊,他一边科普:疫情后,乌兹别克斯坦给中国游客免签 10 天,不需要申请、不用排队,不用看签证官脸色。
" 过去这个国家冷门得能用手指头数游客,如今一开闸,五一前后,中国游客像潮水一样涌进来。"
而且不仅是乌兹别克斯坦。
连一向被称为 " 中亚朝鲜 " 的土库曼斯坦,最近也推出了电子签证,试图加入这场中亚旅游军备竞赛。
原因就是看邻居们赚中国人钱眼红了,自 2010 年初重大签证变更以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旅游收入翻了三倍,而最成功的乌兹别克斯坦旅游收入则增加了六倍。
但真正让我觉得乌兹别克斯坦不是印象中那个 " 落后中亚国 " 的,是首都塔什干居然现代得离谱。
塔什干地铁,刷卡闸机一应俱全,小屏幕上清楚地写着支持 Visa、Master、银联支付。
我拿着卡在闸机上 " 滴 " 了一声,差点以为自己在纽约、伦敦。
年轻站务员英语也不错,帮我指了路,车站英文标识清晰,地铁车厢干净到可以拍婚纱照。
相比隔壁哈萨克斯坦地铁里全程俄语广播、靠比划交流,塔什干地铁真的堪称中亚奇迹。
更离谱的是地面,主干道 Shahrisabz 街上华为中亚总部、起亚中亚分销中心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反着阳光,像极了早年的广州珠江新城。

华为塔什干总部
当地朋友告诉我:乌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给了五年免税政策,2022 年就吸了 90 亿美元的外资,地铁现代化、英文普及、电子支付便捷,都是这几年一口气改革出来的成果。
走在撒马尔罕小巷里,卖羊肉串的小哥可以跟你用蹩脚的英语聊 " 一带一路 ",开着红旗、比亚迪的出租车司机会得意地告诉你:"We are Global now!"
一边是放飞自我的地铁扫码体验,一边是火车票抢破头的中国游客看坟潮 ……
这画面感,我该怎么和你们形容呢?
有点魔幻,但又真实得不行。
三
昨天,在撒马尔罕雷吉斯坦广场,看着身边背着双肩包、拿着小红书打卡攻略的中国游客,我突然意识到:乌兹别克斯坦,从来不是冷门,只是爆火得比较慢。
在各大陵墓和清真寺门口,我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穿着当地民族大裙子的中国姑娘们,在阳光下飞奔旋转,裙摆扬起,在清真寺的马赛克背景下,活像在拍《孤独星球》的封面大片。

一生要出片的中国女人拍得一丝不苟,摆拍一天,朋友圈攒够一个月素材。
而乌兹别克人也很聪明地学会了怎么跟上这股热潮,很多景点专门收取 " 照相票 "。
入场门票一张,拍照要另付一笔不菲的费用,而且收费理由说得特别地道、特别乌兹别克式,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我:" 景点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所以你拍出来的照片,也属于乌兹别克斯坦。"
听得我一时无言以对,感觉自己在陵墓前按一下快门,顺带完成了一次跨国小型经济援助。
乌兹人用温柔又坚定的方式提醒我们:出片重要,交钱更重要。
而东风压倒西风,冷门变热门,只需一张给中国人的免签通行证。
你给中国人方便,中国人就还你一个惊喜。
今年五一,中国人已经冲进了月薪三千也能去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现在连乌兹别克斯坦也顶不住了。
说白了,只要便宜,只要免签,只要够冷门,哪怕是组团围观看坟,中国游客也能迅速刷出一波流量奇迹。
记得在塔什干应用艺术博物馆,我看见一对中国情侣在我耳边窃窃私语," 乌兹别克斯坦这物价,便宜得像回到十年前。"
对于旅游行业来说,这其实是一份再清晰不过的信号:中国出境游市场正在重构,传统热门目的地贵到离谱,年轻人开始用更低预算,探索更边角的世界地图。

塔什干琼苏巴扎的草莓 1 公斤 10 元钱 / 旅界实拍
乌兹别克斯坦只是开了个头,下一站,可能是黑山的海岸,阿尔巴尼亚的小巷,或者亚美尼亚的教堂遗迹。
哪怕道路颠簸,哪怕交通曲折离奇,只要有新鲜感,中国游客就敢走下去。
说到底,冷门是暂时的,中国游客的脚步,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