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哥回来可能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认真说下京东这一波吧,许多人对于东哥回归打出兄弟牌,为外卖小哥谋福利这波大为看好,但我有不同看法。

一个证据是,就这两天,鸣潮宣布联名京东,直接导致己方用户暴雷怒冲官方。
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鸣潮是啥?能代表什么?但问题是背后的趋势。
之前我认为二次元以及整个游戏战场伴随着性别战争还会上强度,包括许多公司的公关部门对这两年性别战争层出不穷的雷区感到头皮发麻,也都是在于这个不断扩大化的趋势。
我尽量用最直白的叙述阐述这个问题。
从动员机制来看,这些年来品牌问题社区问题可以总结为,兴趣导向,商业导向,意识层面导向。
兴趣导向的典范是科比詹姆斯粉丝大战,库黑杜密,梅西 C 罗,还有游戏圈各种鄙视链,甚至雷军的鬼畜,他们的特点是基于用户爱好引发,但不涉及利益。
因为不涉及利益,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骂,花样极多流量极大,还会有很多营销号跟风蹭热度,看起来特别激烈声音特别响,甚至极短时间造出一堆热梗出圈。
但也正因为不涉及利益,不存在梅西粉丝有五千月薪 C 罗粉丝四千月薪的情况,梅西赢了世界杯,梅西粉丝也不会拿一份奖金,大家纯纯为爱发电,所以实际影响有限。一个詹姆斯粉丝和一个科比粉丝线上能因为喜好对喷几百楼,线下都是篮球爱好者很轻松就能组一块打球,某杜黑博主打着打着还能掏出一件杜兰特球衣。
甚至因为这些话题比较安全,没有真正利益关联,本身就是社区为了热度设置的,就是让大家吵起来增进社区活跃度的,一旦话题推手停止推送或不再设置话题,大家很快就不吵了,说白了,双方没有本质利益冲突,所以基于兴趣引发的社区大战,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般公司面临这种问题,只要躺平装死就能解决,机智一点懂得自黑,说不定还能收获大波好评。
比如小米的 are you ok,一开始鬼畜作者不是出于商业原因,而是真的因为兴趣原因做了雷军的鬼畜视频,没有真实恶意,所以小米自黑后,反而打开了小米流量营销的大门。
比兴趣导向严重一点的,是商业导向,也就是基于商业利益引发的争议。
这个的典型是红包发放,游戏公司平衡补丁等明确涉及利益的冲突,品牌公司为了宣发性价比会控制福利发放,会设立各种规则,但玩家肯定是希望多发点,这就有明确的利益冲突。再比如付费道具是否要涉及数值,过年送不送免费英雄。
Dota 英雄联盟,还有当初的吃鸡大战也是这个类型,双方是同赛道竞品,面临类似的目标用户群,存在此消彼长的竞争,明确涉及利益,不止是玩家在吵,背后的游戏公司也要一较高下。
很多人把单机玩家鄙视王者荣耀视为商业竞争大战,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两者并不是同一个赛道,目标群体都大不一样,单机玩家是 PC 端为主,王者荣耀是手机端,一个自诩骨灰单机玩家的博主如果天天怼这个怼那个,许多人会说这是拿钱的,NO,这反而证明,他算不上正规军,就是基于他自己的优越感在发言。
真正的正规军操作是非常明确的,要么隐患提及,要么干脆不提,骂都不许骂,完全隔绝不给流量。
你是某游戏主播,那么你不许播同类竞品游戏,甚至整个平台直接禁播某类游戏。
在这类问题下发声的用户,就不是基于兴趣争议了,而是明确代表己方利益,己方游戏在吵了,不论时间还是规模,都会比纯粹基于兴趣的要久。
过去闹大的公关问题社区大战,往往也都是商业导向为主,比如春节红包。
春节活动吹上天,最后红包就一点,会不会被冲?肯定会被用户冲爆,这个时候你自黑说漂亮话就不管用了,基本要真金白银的补偿。但只要真给足了补偿,大伙也就翻篇了。
因为商业逻辑大众很容易理解,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谁都希望用小钱做出大效果,不就是想省点钱嘛,人之常情,别过分就好。因为商业利益引发的矛盾,自然也可以用商业利益来解决。
这两年真正让一堆人无所适从的,其实是意识层面大战。
比如今天提到的,京东,鸣潮。
很多人包括不少资深公关从业者都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京东会引发争议,为什么鸣潮联名京东也会导致用户暴走?
这个背后的本质问题其实是,过去几年和杨笠或者女权主义存在合作的企业不止一家,为什么京东这边烈度特别高?且各种方案都不解决问题?
原因就在于刚刚说的,意识层面。
一个化妆品公司,死命宣扬女性主义猛夸女性,或者请杨笠代言,会不会出现问题,会不会让用户暴雷?
答案是不会,因为化妆品公司基本盘用户就是女性,不夸女性的化妆品公司早都倒闭了,剩下的只可能是天天猛夸女性的化妆品公司。类似的女装企业,女鞋公司,包包公司,乃至零食类企业都是这个情况。
包括许多人无法理解的淘宝爱奇艺,这不也电商公司吗,为什么待遇不一样,NO,因为淘宝真的是女装大本营,爱奇艺作为电视剧综艺平台,真的女用户多。
你的基本盘用户有大量女性,那你讨好女性消费者其实是合理的,不论是男 CEO 还是女 CEO,做到这个位置上,都会有类似操作,这是不以你主观意愿为转移的。
也就是说,这类公司找杨笠,其实是符合商业逻辑,符合市场经济的。大众当下可能会说两句,但不会有明显的背叛感。
这也是为什么李佳琦暴雷了。
李佳琦的发言在许多人看来并不过分,无非是成功学对自己狠一点那一套,相比较过去几年,爱的人永远不贵,不爱的人永远觉得贵,不是女生礼物贵,是你自己不努力的发言,似乎没什么区别?
不,区别大了,因为李佳琦直播本质是一个女性向企业,目标用户是女性。
礼物不贵是你不拼这套话术,一直以来都是说给男生听的,大众也习惯了,可你突然把这个强度放到女性那边,当然就炸锅了。
再比如之前说过的陈思诚,好多人因为《消失的她》吐槽他是媚女导演,应该被冲啊?NO,这个判断也是不对的。
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优秀的商业电影导演,特别遵循市场规律。
前两年娱乐圈都信她经济那一套,他敏锐地嗅到了市场走向拿到了第一块蛋糕,去拍了《消失的她》。这个速度甚至比《芭比》和《热辣滚烫》还快。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男性导演,他对于女性市场的敏锐度,比女导演还高,很多营销号天天吹什么女导演才懂女性,错,陈思诚就是最好的反例,他才是最先意识到变化并付诸行动的人。
而现在她经济退潮,男性觉醒时代来临呢?他去拍了《唐探 1900》。
《唐探 1900》里,有一个细节你们有没有留意到,案件的核心人物爱丽丝,一个金发碧眼的标准白人少女,爱上了白家少爷,一个中国男性。
这也是豆瓣海量一星差评的原因,无数人因为这个破防。中男娶外女,这属于女权的绝对禁区。就凭这一点,他还能是媚女导演吗?
所以事实就是,陈思诚是一个市场嗅觉非常敏锐的商业电影导演,女性向热的时候,他拍女性向电影,男性市场上行的时候,他就拍男性向电影。什么叫客观中立,这就叫客观中立,什么叫遵循市场,这就叫遵循市场。
对于这样真正踏在时代浪潮上的人,我的感受只有佩服。所以哪怕在《消失的她》热议期,我都没吐槽陈思诚。
这也是为什么陈思诚的争议很快就消退了,一个行走的哈耶克大手,你有什么好吵的呢?很多人说《流浪地球》《三体》,要我说,中国电影行业多一点陈思诚这样老老实实服务用户遵循市场规律的,都要烧高香了。
真正抽象的,其实是海澜之家和舍得酒这几位。
舍得酒是一个白酒品牌,无可置疑的男性向产品,不管你用大脑还是小脑思考,都不可能会认为,他是女性用户多,或者能去做女性市场吧?而这样一个男性向产品,却请了杨笠,这是绝绝对对把哈耶克按在地上摩擦的行为,违背了你能想到的每一条市场经济规律。你无法用任何语言解释,这是一个基于商业逻辑进行的操作。
既然商业逻辑无法解释,那就只能是非商业逻辑的原因了,比如意识层面。
大家会认为,是否是广告部门有女性负责人,因为女性主义的原因,宁可公司亏钱,也要请杨笠。
你过年活动吹得天花乱坠最后发一点红包,或者为了抢夺市场给友商买负面,再不地道,也无非就是为了赚钱。大家虽然不赞同,但至少理解。
这宁可公司亏钱都要和用户对着干,仇恨级别是不是高几倍?用户的反对自然也是意识层面级的。
你宁可亏钱都要 " 恶心 " 用户,那用户自然是宁可亏钱也要和你对着干。
更绝的是海澜之家,海澜之家不论是产品定位还是宣传导向都是对标男性市场的,宣传语都是做男人的衣柜,当他的总部被大众看到时,更大大加深了这个认知。装饰原汁原味德意志风,不说精德吧,绝对也是硬核直男倾向。
这么一个绝对男性向,连老总审美都绝对硬核的品牌请了杨笠,你根本无法用商业逻辑来解释。
那么锅就非常明显了,前互联网时代老品牌,领导层离互联网较远,任务交待下来后,下面一线女员工决定请杨笠,领导不懂互联网一看数据高流量大就同意了。
类似的是小鹏汽车,小鹏汽车之前因为请杨笠也是被追着喷,现在为什么少了呢?
因为何小鹏真金白银地证明了,他确实是被手下糊弄了。G9 发布之前,何小鹏已经不太认可这个配置表了,但产品、供应链、制造、财务都有自己的道理,他感觉有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在哪。最后发现高管大量贪腐,从营销部门到供应链都有问题,一年干掉了十个高管。
小鹏汽车的案例,其实是最直观说明女性主义问题的,小鹏汽车作为强调性价比的品牌,主力用户显然是男性,一个男性目标用户的公司居然请杨笠,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大概率也是营销部门的女员工出于自己的意识层面需求而不是公司需求请了杨笠。
所以当小鹏汽车发现这一点并明确干掉一堆高管后,问题就平息了。
小鹏汽车的案例对于许多品牌公关部门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他们非常直观地证明了,之前的问题不是出于意识层面的问题,而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我不是坏,而是真的犯错,犯错当然可以被原谅。
理解这个你也就理解了京东鸣潮他们的问题,京东是数码起家,鸣潮是男性用户为主的二次元游戏。
首先是明确的男性向企业,其次是互联网公司,不像舍得酒这样能甩锅不懂互联网,最后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操作,那自然会被用户冲。
我们经常说爱与恨,其实爱与恨,都是有级别的。
基于兴趣级别的恨,可能一两天就消失了。
基于商业原因的恨,可能会保持相当长时间,但强度有限,对天放三枪,对得起老爷的军饷,发点通稿,对得起甲方的营销宣传差不多就行了。过去社区大战,基本是这个烈度,你会发现很多营销号密集发通稿,但发完那波就没了。
可基于意识层面级别的仇恨呢?斯大林格勒已经给你展示了。意识层面级的社区大战,是真有博主宁可顶着法务部律师函封号危险,也要和你大战三百回合的。这是明确违背商业逻辑的,但他就是会出现。
你为了赚钱惹怒用户,那么你赔钱认输,猛发优惠券红包就能翻篇。
但你出现不赚钱也要这么干的抽象操作,那用户自然是宁可亏钱也要和你对着干。
很多人不理解京东各种公关为何无法起效,就在于此。
商业问题商业解决,意识层面问题自然也得意识层面解决,商业思路不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