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正能量最新入库:糖心vlog现在时间下载-文学花边·现场|原创文学遇上DeepSeek,是敌是友?
乙巳新春,DeepSeek席卷全网。
它会写诗,写小说,写评论,还会在下一次写作中“按需”进化。它会回答“中国当代作家TOP10是谁”,还会在下一次追问里升级思考。它正月未出就已成为文学圈的一大事件,甚至提前锁定了接下来一整年各大文学现场的“头部话题”。

视觉中国资料图
焦虑在所难免。一边,“PK”“对决”等字眼扑面而来,有刊物主编明确发声抵制作者用AI作品投稿。另一边,也有文学刊物或机构正试图借助以AI为助力的新叙事手段,探索文学书写新的可能。
比如2月14日,《十月》杂志就发起了“‘县@智’在出发:2025·DS文学青年返乡叙事”征文大赛,邀请文学爱好者、AI创作关注者,与DeepSeek等AI工具围绕“返乡叙事”共同展开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大赛也要求参赛者提供两份文本,一份是最终作品,一份是AI创作备忘录,后者包括但不限于简要说明使用DeepSeek等AI工具辅助创作的过程,明确说明AI参与程度和步骤,所进行的人工编辑与修改。作品要注明“AI参与度”,但“AI参与度”高低并不会影响最后的作品分数。

《十月》征文要求(部分)
(一)
“征文发出后,其实心里有点打鼓。来稿会是什么样的?真是全然未知。”《十月》主编季亚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发生一些好玩的事儿。也许我们弄着弄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文章出现。”
“‘县’在出发”是《十月》于2025年推出的全新栏目,提倡以文学的田野方法,对焦城乡流动中千千万万个体的生命体验,去呈现更当下、更具体的“县”乡经验。
这次的征文命名是在“‘县’在出发”中加上了“@智”。《十月》还提前借助DeepSeek为参赛者设计了数种创作方向:关于变化与流动中的“人”、数智时代的乡村新产业、新农村建设与设计美学、“在路上”的故事、老县城的新经济形态、乡村教育变迁、大学生返乡就业、乡村大集、县乡居民的文艺生活、普通人的口述史、非遗与传承等等。
对于参赛者需提供两份文本,季亚娅回应道:“文学原创的标准已然发生变化。”
“‘作者’‘版权’其实都是特别晚近的发明,早期的文艺作品就是共同创作。AI协同创作,当然不是原创。我们本想有个原创声明,后来不要了,改成提供AI创作备忘录,同时也强调避免过度依赖AI生成雷同内容。”季亚娅说,“每个人的返乡各不相同。能肯定的是,返乡叙事中的种种细节依然来自人的原创。”
在她看来,DeepSeek等AI的介入必然在文学圈引起轩然大波,必然给版权保护、原创性认定等带来难题,也必然影响文学创作者的写作,“未来,我们的文学写作或许要和AI一起进化。”
(二)
2月6日,《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在朋友圈“告诗人”,表示坚决抵制作者用AI诗歌作品投稿。

《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在朋友圈表示坚决抵制作者用AI诗歌作品投稿
“刊物对所有稿件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原创性以及作者不可替代的情感和生命体验,而以此为标准,AI生成的诗以及人与AI合作的诗,其致命的缺陷就是原创性、情感性以及生命体验的缺失。”霍俊明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即使AI发展到更高的程度,它也只是模仿、学习的产物,它只能是总结以往的诗歌写作经验,而不可能创造出具备独创性、情感以及生命力的诗歌。
在他看来,人借助AI写诗,无异于是对人的个体主体性以及原创力的降格。过于借助技术,人类的诗歌会没有任何情感和生命的成本,写作作为程序化的生产会变得更加廉价和平庸。
被问及对文学作品原创性的判定与甄别,霍俊明坦言道,对于以前的AI生成诗歌文本,刊物和专业编辑并没有感到过多的焦虑和原创判断危机。但DeepSeek出现后,有时确实很难对诗人的诗和AI化的诗予以极其准确的判定和区分。由此,刊物以及编辑的关于文本原创力的焦虑也是存在的。
不过从电脑、跟帖、博客、微博到微信、短视频以及AI,他从来没有为人类的诗歌创作感到焦虑,只是认为媒介、手段、平台以及诗歌生态发生了变化。甚至,这一变化还整体提高了人类的诗歌写作水准和大众阅读水平。
“确实,随着阅读、写作、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二流三流的平庸诗人会被高阶的AI化诗歌文本取代或覆盖。而对于人类诗歌史来说,伟大的诗人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精神共时体,永远都不会被时代更新所取代。”
(三)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江南》杂志社就开了一个从DeepSeek聊起的会。开发DeepSeek的公司,距离杂志社直线距离不到三百米。
会上,编辑们聊到如何甄别AI作品和原创作品。《江南》主编哲贵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们的结论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文学编辑,对AI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有辨别能力的,因为AI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有‘AI味’,这个‘AI味’,从事专业的人是很容易甄别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也达成了共识:如果有创作者先利用AI创作,再在此基础上做文学创作和提升,那么这个写作者不加以说明,我们作为编辑,是很难判断的。不过,这已经涉及到写作伦理的问题了。”
在哲贵看来,AI发展至此,文学界无论抵制还是协作都是一种态度,甚至是一种姿态。“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会选择合作,将AI技术为我所用。”今年《江南》开始借助AI尝试杂志内容可视化,第二期的“非常观察”还做了一期《八大AI模型大比拼》,“很好玩。很多回答出乎我们意料。”

今年《江南》开始借助AI尝试将杂志内容可视化
那么,作为一个作家,会因为AI感到焦虑吗?
哲贵的回答是,有一点点,但更多的是惊喜。
他是除夕那天晚上下载DeepSeek软件的,出于好奇,更出于好玩。他将正在构思的一本书向深度思考发问。大约只用了十五秒,DeepSeek就从“世界建构的‘锚点’”“角色设计的‘矛盾张力’”“结构上的‘隐秘交响乐’”“推荐参考作品”四个方面出发,发了约一千字的回答给他。回答之快、之全面,让哲贵万分惊讶。
“我的惊讶在于,这是人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问题回答得这么周到、这么得体。同时,看完回答后,我也坦然了,快速和全面可能是DeepSeek的优势,也可能是她的不足,因为快速和全面会导致模糊、大而不当和模棱两可。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恰恰是缓慢和片面、准确和深刻。”
哲贵说:“以后的DeepSeek会进化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就目前我的测试来看,对于写作来讲,她至少可以是一个火把,不一定是照亮我们前行,而是帮助我们去探测光亮之外的阴影部分。我觉得,将DeepSeek当成一个写作助手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