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SU吃瓜黑料网址:晨钟暮鼓森林三部曲hong kong-马上评|AI主持人播报零失误,但也“零感情”
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且做到了零失误率。很快,关于“播音主持专业会不会被AI数字人取代”的话题也在舆论场引发了热议。
AI数字人播报“比较优势”显著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确实来得很快,也在深刻地影响各行各业。就新闻传播领域来说,此次AI数字人从小屏(手机)走上了大屏(电视),在传播内容、介质上都是一种突破,引发业界乃至社会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没有事先提醒,不细细分辨,公众很有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节目中的主持人不是真人。尽管现在数字人的个别动作、表情还略显僵硬,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这些细节问题都可以被解决,其会变得越来越自然,甚至很可能达到真假难辨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AI数字人还有真人无法企及的优势,那就是可以摆脱自然人的生理极限,瞬时响应,及时播报,高质高效,时空限制少。如果说“零失误率”是很多主持人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的职业标准,那么对AI数字人来说,这实在是小菜一碟了。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行业都曾有过会不会被AI“抢饭碗”的担忧,但像播音主持从业者这样陷入大面积“焦虑”的情况,似乎并不多见。比如现在DeepSeek的写作功能有多强大,公众有目共睹,但很少有人会认定,“作家”这个职业已经没有了存在价值。
这是因为,AI的知识再渊博,词汇量再丰富,文笔再优美,造句能力再强大,也不可能代替人的“灵魂”。通俗地说,AI也许能毫不费力地完成一篇资料汇编,但终究很难写出个人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洞见”,除非其未来能够拥有人的“意识”。
但播音主持专业面对的挑战,又是另一回事。就像一名播音专业大三在读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自己无法在精准念稿、识别文稿偏僻词、保持普通话标准等功能上胜AI一筹,因此已有了读研换专业的想法。
确实,如果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要和AI比拼“效率”“准确”,肯定没有胜算。由此引出的问题或许是,播音主持专业当下是否应该调整教学的内容,转变研究的方向?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播音主持是技术,更是“艺术”
其实,播音主持专业的全称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也就是说,学习播音主持的价值从来就不是成为“念稿机器”,而是认识到这门学问的艺术性。什么是播音主持的“艺术”?显然不仅是掌握多种语言表达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理解他人,传递情感。
必须认识到,人们参与生活世界是具身的,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始终嵌入并伴随整个过程,但终究不可能取代肉身。“去身体化”的AI数字人完全可以做到正确、高效,但“身体在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恰恰才是播音主持艺术的意义所在。
有人说,作为新闻主播,本来就应该用冷静客观的语调播放新闻。也有人说,随着技术的进步,为AI数字人提前设定某种“情绪”也不是什么难事。但面对或悲伤或严肃或有趣的新闻时,人类主持人应该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展现出怎样的反应,这都需要以符合人类观众接受心理的方式流畅编织起来,只有经历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
因此,AI数字人很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和真人主持人共存,而且完全可以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成本,极大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记者和主播则可以将精力投入到更高质量的新闻生产中。
所以,要保持对新技术的开放心态和积极接纳,但也不必过度担忧播音主持专业会不会被AI技术取代。这种“技术焦虑”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对从业者自身的追问:新闻从业者应该如何打造自身专业的护城河?播音主持专业应该如何始终取得“人”的认可?
拥抱新技术,持续开发自己的新技能
需要警惕的是,AI数字人的类人特征线索越多、越真实,越有可能引发人类社会中的群体刻板印象的复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类会自动地将不同的外表线索或者身体特征(面孔、体型、穿着等)与刻板印象相联系,比如年轻女性被认为更有吸引力、老年人被视为弱势群体等。
换言之,随着AI数字人的不断涌现,某种标准化的模板(比如漂亮、帅气的年轻面孔)可能会取代一些有特色的主持人。但“小撒”“小尼”等主持人之所以会广受观众的喜爱,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字正腔圆、语调标准,而是因为他们所具备的独特“人情味”和“亲切感”。这也正是“人”目前不可能被技术取代的地方。
雅斯贝尔斯认为,技术时代的所有后果是“使得人们在过去几千年来习得的劳动方式、生活形式、思维方式和象征物荡然无存”。当下的技术不仅在改变人类面对的客观世界,而且还在改造人类的主观世界,而要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的,显然不只是播音主持专业一个领域。
不可否认,人类的创造力正在被AI技术重重包围,步步逼近,我们既不可能退回过去的田园时光,也不可能对时代的浪潮无动于衷。积极拥抱新技术,也要持续开发自己的新技能。必须认识到,人类创造力的根源仍然是对他人痛苦与喜悦的感知,是去理解和爱他人的冲动。这是真实人类应该葆有的恒久“竞争力”。
就像最近热映的电影《哪吒2》里,人类配音演员的精彩表演是很难由AI完成的,即使后者可以在细节上模仿到极致,但是哪吒那一声声怒吼里传递的感情,只有人类才能表达,只有人类才能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