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猫cos甘雨在哪里看:糖果222tv游戏-央媒关注:锚定“核爆点”,30万亿上海国资改出“新”动能
新年伊始,在“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浓烈氛围中,上海国资频频落子,引发市场强烈关注——
1月9日,上海国际集团发起设立目标规模60亿至80亿元的上海科创三期基金,以此为起点,该基金管理规模将跨越200亿元里程碑。
1月8日,总规模100亿元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发布,周期15年,定位为逆周期耐心资本,聚焦推动科技“从0到1”原始创新转化,助力更多颠覆性成果实现“论文”到“产业”的奋力一跃。
2024年12月30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签约首批12家生态合作基金,共认缴出资67亿元,基金总规模达250亿元,放大倍数3.73倍。第二批合作伙伴遴选申报同步启动……
一系列动作背后,上海国资的改革脉络和战略布局清晰可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30万亿元。上海国资国企如何做好改革发展的主力军?“跳出上海看国资,跳出国资看国资”,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表示,上海国资始终锚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中心任务,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扎实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经济支撑。
锚定“核爆点”,牵引创新力
2024年7月,总规模达1000亿元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成立,不仅创下了当年全国规模之最,更在短短半年内创下了“当年设立、当年遴选、当年完成首批次投资”的新纪录。
“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及其‘操盘手’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的重组成立,正是上海培育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市场化方式链接创新资源,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大举措。”贺青说。
牵引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国资正成为重要引擎。集成电路领域,布局设计、装备、制造、材料全产业环节;生物医药领域,医药创新保持国内第一梯队,国内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继续保持市占率第一,实现国产首台质子治疗系统获准上市;人工智能领域,搭建智能算力平台公司,形成超万卡服务能力,成立大模型语料公司,推动语料技术攻关和服务大模型迭代研究的语料“超级工厂”,加快人形机器人布局;高端装备领域,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全国第一,推进千帆星座计划,建设商业化运营的全球低轨卫星星座,承担国家级区块链网络上海枢纽建设任务。
锚定科创“核爆点”,上海国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明确将国资收益80%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和创新发展,明确国资重点布局产业领域的40个攻关任务,发布10个“揭榜挂帅”项目,组建汽车芯片、全固态电池等创新联合体;推动联和投资、上海仪电、数据集团等打造数据语料、算力底座、数据运营等国资国企创新示范基地和创新联合体;瞄准“卡脖子”技术和未来产业,选取氢能、汽车芯片等细分产业梳理创新图谱进行布局;上海国企6个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2024年,上海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5.68%,累计63家工厂获评全球灯塔工厂、国家级智能工厂、市级智能工厂;40家监管企业向全社会发布308个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同比增长15%,累计签约超6.7亿元;超过30家市属企业与沪产大模型厂商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21家监管企业应用首台(套)产品35项,总投入4.75亿元……
贺青表示,在本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上海明确提出“要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上海国资国企科技创新能级不断提升。
布局再聚焦,孕育新动能
1月9日,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议通过。这是新“国九条”实施以来头部券商合并重组的首单,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上市券商最大的整合案例、2008年以来国际投行最大的并购项目。合并后,公司总资产将超1.6万亿元,净资产超过3300亿元,网点覆盖17个国家和地区,客户基础、服务能力及运营管理将全面跃升。
“这一重大合并重组不仅为资本市场、证券行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将有效整合上海金融国资优势资源,打造一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一流投资银行,全面服务‘金融强国’建设,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在上海加速集聚、高效配置。”贺青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作出重大部署。上海国资国企体量大,但主责主业不够聚焦、核心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立足新使命新定位,加快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推动国资国企布局再聚焦、资源再集中、工作再协同。
上海国际集团、上海国盛集团、上海国投公司三大国资平台功能差异化定位进一步清晰;战略性重组大刀阔斧,上海建科集团与上咨集团重组,培育一流工程咨询服务企业,申通地铁集团与上海申铁公司重组,实现上海市域铁路建设、运营的一体化,实施出租车、燃气等领域专业化整合,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出行和燃气供应保障能力;实施国资存量基金“四个一批”整合,健全“四个一批”土地盘活市区企联动机制,完成4.8平方公里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处置,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腾出空间……
一步一谋、一子一策,都充分体现了上海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三个集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改革主力军,发展挑大梁
近日,上海市国资委联合市委金融办共同印发《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试行办法》,明确国资基金整体评价原则——不以单一项目亏损或未达标作为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负面评价的依据;同时建立分层分类长周期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了五种适用尽职免责的情形,鼓励国资基金积极作为。
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国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制度文件,从制度上减轻了基金决策人员因项目亏损而被追责问责的压力,旨在解决国资基金“不敢投”“不愿投”的问题。
科技和产业是“硬实力”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也是制度“软实力”的比拼。“考核是最直观的风向标,其对应的改革思路也非常清晰,就是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同新征程国资国企战略使命更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贺青说。
2024年,上海市国资委超额完成3年改革主体任务年度目标,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万亿元,利润总额2693.5亿元,归母净利润1866.2亿元,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上海国资对城市经济贡献度稳定提升,“稳定锚”和“压舱石”功能凸显。
“同时,为帮助企业更好应对经济周期、外围环境和行业波动等外部风险挑战,我们不断提升国资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既在现有制度政策框架内体现‘顶格’支持,又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动态评估优化。”贺青说。
一是优化调整分类监管,统筹企业功能定位和主责主业,构建了资本运营类、产业发展类、金融服务类、城市保障类和科创层的“四类一层”分类监管体系,加强穿透监管和政策精准“滴灌”。二是实施国资委自身改革,刀刃向内进行机关内设处室职能调整,着力打造“行为监管”和“对象监管”协同贯通的矩阵式监管机构。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制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管理办法;上线运行全面风险预警2.0系统,全面推行总审计师制度和内审集中管理;建立考核牵引、平台支撑、多方联动的市值管理机制等。
贺青表示,下一步,上海国资国企将以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预期引导,增强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强化放活管好,提升国资监管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精准化水平。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双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站在这一重要节点上,上海国资国企将以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主线,全面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