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心vlog网址:微书网-面试官都懵了!AI面试软件受追捧,记者双机位面试成功蒙蔽面试官,专家:本质是作弊
正值春招季,有不少公司通过线上笔试和面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但记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声称能够帮助考生通过线上笔、面试的 AI 辅助软件,此类软件可借助 AI 帮助应聘者回答面试官提问,更有部分软件可以通过后台操作的方式辅助考生完成线上笔试。这些 AI 工具的宣传语称 " 面试不要太老实 "" 以为要凉的面试突然过了 "" 用 AI 辅助,面试官都懵了 ",可谓击中不少求职者的 " 痛点 "。
近日,记者针对 AI 面试辅助软件进行调查,使用一款 AI 工具后,在双机位拍摄防作弊的场景下,成功蒙蔽了 " 面试官 "。
有网友质疑,这类软件的出现违背了考试公平。有业内人士、权威专家表示,AI 辅助软件本质上是技术加持的作弊,也有律师认为,这款软件从生产到使用均存在法律风险。

△某款 AI 辅助应聘软件的宣传视频。
十几元至百元不等,AI 工具称可帮助考生应对线上面试
记者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输入相关关键词后发现,市面上存在多种线上 AI 辅助应聘软件,并且手段各异。在某一社交平台上,输入一类关键词或某种 AI 名称,即可出现上千条相关帖子,内容涵盖 AI 公司广告和用户体验。其中,既有通过市面上通用 AI 软件进行辅助考试的方法分享,也有通过专门的 AI 辅助考试软件进行的操作。
记者了解到,相比受到广泛关注且监管更为规范的大厂发售通用 AI 软件,部分小公司开发的应聘考试专用 AI 软件,使用方式更加隐蔽,且付费后应对不同考试的策略也更为专精。经查询,发售这类专业应聘考试 AI 软件的公司并不少见,涉及北京、东莞等多个地区。记者随后对这类软件进行了探访。

△在某社交平台检索后有多款 AI 辅助软件。
记者注意到,尽管该软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部分内容中提到,其生产主要用于正式面试前的日常训练,但诸如 " 面试不要太老实 "" 以为要凉的面试突然过了 "" 用 AI 辅助,面试官都懵了 " 等疑存暗示性的广告显示,这款软件在正式面试中依然可以使用。
通过检索进入该软件的官网,记者看到官网上展示了部分 AI 生成指令的算法样例,并声称考生借助该软件可以 " 轻松面试,满分上岸 "。其宣传还提到,这款软件是专门为考生面试创立的,公司员工来自国内知名大厂,考生可以借助该软件在不用担心隐私泄露和被发现的情况下,获得理想 offer。

△某 AI 辅助公司给出的面试参考答案生成算法样例。

△某款 AI 辅助软件内有多种面试环境。
此外,记者还发现,该软件不仅提供校招面试的辅助功能,还涵盖了社招、实习、留学等不同类别的面试辅助页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当记者询问这种手段是否属于作弊行为时,客服称需要记者自行判断。记者多次追问,客服不再回应。
记者探访,所使用软件经隐藏后,可实现隐蔽辅助考生的效果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为了模拟真实环境,记者采用第一机位和第二机位同步录制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许多企业在进行线上考试时常用的监控手段,即第一机位与考生正面相对,用于答题;第二机位位于考生侧后方,防止考生作弊。
经过调整,记者将答题手机隐藏后发现,第二机位视角下无法看出记者存在作弊行为。对于多数无需移动摄像头拍摄现场环境的面试而言,这种方式已经达到了隐藏电子设备的目的。

△记者体验面试环境。
测试开始前,记者按照该软件的要求,将随意编写的简历导入系统,选择中文面试模式,随后与同事以线上视频的方式进行虚拟面试。面试过程中,记者让同事以考官的身份,针对记者上传简历的专业方向进行提问。
记者注意到,在考官发出提问后,这款软件在大约一秒内开始生成回答内容。在专业问题上,内容多是结合考生上传的简历展开,根据这一逻辑,考生的简历越丰富,生成的内容就越多。而在未涉及专业方面的问题上(如对未来展望等),则是机械性的礼貌话术。
对此,有客服表示可以多尝试几次以熟悉流程,或者将自己的专业内容导入 AI 软件中的专业题库,让软件更好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辅助考生应对面试官提出的问题。

△记者体验 AI 面试给出的部分回答。
推荐隐藏机位、接收设备,有公司称线上笔试仍可 AI 辅助," 不用就亏了 "
在面试环节之外,记者还注意到,有公司声称自己的 AI 软件不仅可以辅助考生通过线上面试,还可以帮助考生完成线上笔试。
根据线索,记者检索到一家声称可以通过 AI 实现线上笔试 + 面试的公司。与记者联系的上一家公司类似,这家公司的多个平台宣传页面同样以助力考生获得理想 offer 为噱头进行宣传,并在宣传帖中称 " 双机位?不带怕的!" 通过该公司官网,记者以考生身份与一位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表示自己想购买软件,可不太懂操作,想电话求助,但被该工作人员拒绝:" 你加我们公司企业微信,给你解答。实在搞不明白的话,你可以购买我们 798 元的套餐,有远程辅助服务,打电话咨询需要收费,一小时 298 元。"

△客服给出的不同价格套餐。
在添加该公司客服的企业微信后,一位工作人员发给记者几条链接,内容包括:线上考试时的双机位解决办法(即如何隐蔽)、辅助考生获得 offer 的成功案例、线上笔试辅助教程、收费套餐等。在双机位解决办法部分,记者看到,其列出了不同要求机位下的设备摆放策略,涵盖考试中要求拍摄到完整屏幕画面、不需要拍摄主机位屏幕等多个类型,并给出了线上面试中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并且,这些方式同样适用于部分笔试环节。
在成功案例部分,该企业在官网页面罗列了通过该软件考试成功的交流截图,并称已经帮助了千余位考生。在这些截图中,有考生分享自己通过这款软件获得了国内某大厂的 offer,也有考生分享自己通过这款软件取得了考试排名第三的成绩。而在笔试辅助环节,这款软件声称,可以通过某种在电脑端后台操作的方式,与手机端配合后,让 AI 实时获取考题,帮助考生填写行测等试题,全程软件将在后台隐藏运行,不会被发现(可通过隐蔽传输设备传递)。
在价格上,客服给出了 78 元、188 元、398 元、798 元的不同套餐,其差别在于 AI 辅助的时长、专业性、是否存在远程教学等方面。此前电话中工作人员提到的套餐,即为最后一种。同时,这款软件还可以通过充值积分的方式,单独购买面试或笔试 AI 辅助,积分消耗受面试专家和应试时长的差异影响。


△某群聊中考生称借助该软件 " 上岸 "。
为配合上述操作,该软件客服还推荐了几款用于考试时接收信息的无线设备,包括微型蓝牙耳机、蓝牙眼镜等多款产品。
记者询问该客服,这类行为是否属于作弊行为,客服回应:" 这是黑科技,大家都用,不用你就亏了。" 记者又向该客服询问这款软件与市面上常规 AI 产品的优势,客服回应:" 首先更专业,其次,不付费的 AI,你考试的时候能双机位用吗?"

△客服说明 AI 线上辅助笔试、面试的方式与紧急情况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不少企业线上笔试使用的几款常见考试平台,这款 AI 软件也给出了应对办法,以适应考试平台对辅助手段的防范。记者看到,在该客服给出的一类说明中提到,考生如果需要通过智考云、易考等平台进行考试,还需要安装虚拟机以规避考试软件对电脑后台环境的检测。" 笔试辅助主要就是应对国企笔试,不考国企考啥?" 这款 AI 软件的客服介绍。不过,由于这类国企考试需要通过线上报名等方式按流程操作,记者无法有效验证笔试时后台的情况,因此未能进行实际体验。

△某 AI 辅助软件针对特定应试平台的策略。
在该软件位于社交平台的宣传页面,记者看到有不少用户咨询产品信息。记者尝试与其中几位考生取得联系,但截至发稿前,无人回应。

△客服给出的辅助接收设备购买链接。
使用 AI 作弊并不少见,业内人员:通过某算法模型可较简单实现
经检索,记者看到,尽管一些企业的线上招聘考试要求中,没有明确禁止使用 AI 作为考试辅助的规定,但在其对违规情形的描述部分来看,借助 AI 进行辅助将极有可能被判定作弊。在一家国企招聘的考试要求上,记者看到,上面明确标注有对考生线上考试机位的演示,并说明打小抄、戴耳机、他人辅助作答等方式均将被视为作弊行为,一经发现,将解除合同。这一说法表明,部分考生通过上述 AI 手段完成笔试、面试的手段是可能存在问题的。记者还发现,近年来也有不少因 AI 引发的不同作弊问题产生:2025 年 4 月,南京某大学便被曝出有学生通过 AI 生成内容提交作业,并被判定作弊的行为;2024 年某国内知名棋手被曝出使用 AI 作弊的方式下棋,最终该棋手被禁赛 8 年;此外不时发生的高校学生利用 AI 辅助写论文一事,也使得部分高校出台相关文件予以规制 ……


△一家国企招聘给出的考试要求与纪律。
针对记者调查的 AI 辅助线上应聘考试一事,在技术角度,有业内人士称,尽管通过 AI 可以辅助完成一些工作,但类似面试这样的考核,因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这也将导致 AI 在应对面试回答上可能处于较机械的状态,考生通过 AI 进行面试辅助回答,在一些专业性内容上将难以获得期待的效果,并且这一行为本身可能存在问题,并不提倡。" 这类公司也许是通过购买神经网路模型的方式,在购买后以进一步获取外界数据,不断学习、完善(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此类软件也借助考生上传简历、考生答题等环节获取了考生的数据以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难度将小不少,软件自我更新速度也将比手动原创编写快很多。"
专家:AI 辅助软件本质上是技术加持的作弊
" 这种辅助本质是‘技术加持的作弊’,更是应聘者诚信问题。" 山东女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王鲁教授表示,当前 AI 辅助面试的核心技术主要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预训练大模型(如 GPT、BERT 等)。这类模型通过海量文本数据的预训练,掌握了语义理解、逻辑推理、文本生成等能力。对于面试场景,开发者需要针对性地对模型进行微调,知识增强,如输入企业笔试题库、面试评分标准、行业术语等垂直数据,使其输出更符合特定岗位要求的答案。普通用户购买的标准化产品,其核心模型参数通常由服务商集中训练更新。用户可选择专业领域,对回答进行评分,导入面试内容知识库等多种方式增强模型表现。具体到是否容易制作,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定。总体而言,目前交互式问答对象较成熟,但是如何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实现精准的问答需要进一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优化,同时要避免产生不可预料的可能引起争议的 " 幻觉 " 问题。因此,要想做出一个高质量的 AI 产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 企业无法区分考生真实水平与 AI 润色结果,尤其是强调临场反应的面试环节,泛滥(使用)可能导致企业抬高筛选门槛,损害整体就业市场效率。AI 确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检索答案和构建整体框架,对于面、笔试者而言是很有帮助的。但如果应聘者将其完全视为替代自身回答的工具,就好比线下闭卷考试,考生上网搜索答案一样,显然是作弊行为,不可取。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健全监管机制,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 AI 辅助设备,从而避免上述问题出现。" 王鲁教授介绍。

△某 AI 辅助软件给出的双机位与线上笔试应对策略。
另外,王鲁教授还表示通过上传简历到辅助 AI 软件的方式,在产生作弊问题之外,考生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存在风险," 面试需提供学历、身份证、过往工作记录等个人敏感信息,泄露个人信息风险很大,完整的考生画像可被用于精准诈骗、简历倒卖等犯罪行为;近些年求职类 APP 泄露千万简历事件即是前车之鉴。"
"AI 辅助或许能通过单次考试,但职场是持续的能力验证,依赖技术伪装可能反噬长期发展。AI 辅助面试可被 HR 追问识破,考生与其焦虑使用技术对抗,不如加强专业沉淀与表达训练,打铁还需自身硬。" 王鲁说。此外,王鲁教授还建议,部分考生不妨转变思维,利用当前人工智能手段积极训练、备考,发现短板、提升能力。
律师:AI 辅助软件生产到使用均存在法律风险
在 AI 辅助线上应聘的法律层面,上海锦天城(济南)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吴震认为,求职者在面试中私自使用 AI 软件辅助的行为存在法律风险,主要涉及违反诚信原则、个人信息处理合规性争议及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具体法律问题需结合场景进一步分析。" 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第八条,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需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如实说明与岗位直接相关的能力(如专业技能、语言表达等)。若求职者通过 AI 软件虚构或夸大实际能力(例如 AI 代答技术问题),可能构成隐瞒真实情况,用人单位后续可基于‘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若 AI 辅助行为实质干扰了招聘的公平性(例如通过 AI 伪造简历或面试表现),可能被认定为违背商业道德或扰乱市场秩序。"

△某 AI 辅助软件的宣传。
在这类软件的处罚责任划分上,吴震律师称,AI 应聘软件开发公司是否在此类事件中承担责任需具体分析其主观过错、技术设计合规性及因果关系。若软件存在诱导作弊功能或非法获取数据,根据《民法典》及《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开发公司可能承担侵权责任;若软件合法且无过错设计,则责任主要由使用者承担。"AI 软件的具体功能(如仅提供建议还是直接生成答案)、用人单位是否事先知情或默许、AI 服务商的数据处理协议是否合规等细节,可能影响最终法律定性。故招聘方可在面试规则中明确禁止使用 AI 辅助工具,并说明违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