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老婆上网:欧美dodk巨大HD-年近九旬的迪图瓦,指挥能量比盛年更为强劲
迪图瓦是同上海交响乐团最有默契的指挥家之一,也是乐迷最期待的指挥家之一。每次他与上交合作演出,总是备受关注。乐迷期待迪图瓦的演出,不仅由于他在国际上非常有名,录了很多重要唱片,更因为他是真正能把自己的意志,把他对于乐队的塑造注入演出之中的一位指挥。

迪图瓦(摄影:何滨辛)

演出现场(摄影:何滨辛)
4月19日晚他与上交演出作品围绕德奥古典与后浪漫派。首先是《唐璜》这首交响诗,迪图瓦没有过多在热烈氛围上做文章,而是塑造一种质感。同下半场相比,此时弦乐组声音的凝聚更多是小试牛刀,但已经让人眼前一亮。理查·施特劳斯用他标志性的乐队光彩,来书写唐璜这个人物的张扬与放纵。某种包裹着感官美的放纵,是这部作品本身的需要,但演绎者要先能够呈现感官美,而后才能将作品外向的东西表现好。否则,没有魅力的唐璜,就啥也不是。迪图瓦追求让乐队呈现真正华丽的声音,揉弦的效果迥异于往常。
有品位的感官美,必然有丰富的层次,但又需要一种直白的感官性冲击。这部作品只能表现得细腻,但不能过度哲学化。迪图瓦恰恰是将音响之中的美,还有音乐线条的挥洒,同时又不过度点燃激情的种种平衡,做得难以挑剔。这样的诠释,既有指挥家对于《唐璜》主观的理解,也有为乐队找到最适合的力度表现范围的考量。整体上不会过度逼迫铜管去推,可在真正的高潮,也要稳步到达足够的分量。其间种种层次的设计,确实相当用心。抒情段落中,指挥于木管组中锤炼的高雅的歌唱效果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马蒂亚斯·格内(摄影:蔡磊磊)
全场相对不那么“大热门”的作品,就是马勒的5首《吕克特之歌》,由男中音歌唱家马蒂亚斯·格内演唱。相对于马勒的《旅人之歌》,这套作品演出的频率要低不少,但它们确实将马勒在后浪漫的语境中,回顾早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的诗意本质发挥彻底。
格内是当代重要的艺术歌曲专家,在处理马勒的吕克特之歌时,歌唱家对于声乐线条的表现力做出独特的探索。马勒通过这些作品回顾早期浪漫派之处,很多就在于小格局中的细腻、内在的表情的刻画,几乎是他的歌曲创作之最。很多歌唱家力求从精致柔和的角度入手,格内却把声音线条唱出更多棱角。这样的棱角是从文字与音乐的结合出发来构思,而非刻意求险怪。
19日晚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堪称上交近10年中最高峰的状态之一。固然,整体的技巧控制了不起,但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乐队充分实践了指挥家的意图。从表面上看,迪图瓦选择了通篇非常紧凑的速度,乐队很好地贯彻始终。然而速度只是表象,指挥家表现“贝七”深层的构思,在于专注作品的酒神气质——贝多芬在古典风格的框架之内表现的酒神气质,一种有规律的狂热。
迪图瓦塑造乐队演奏中的凝聚感,最初抓住我们感官的是音质,更深一层的却是节奏。大乐队和谐一致地展现节奏的脉动,勾勒不同层次的节奏感的表现力,这不仅要求乐队成员有深入的默契,也需要充分排练。迪图瓦所追求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音乐形象,是建立在一系列强劲、高能的节奏脉动之上,同时又置身于比例均衡、稳固的结构表现之中的一种狂热。
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强烈的艺术气质的表现与结构的无可挑剔,二者的对立统一,才是贝多芬的作品最核心的本质,也决定了他无论怎样启发浪漫,仍旧是古典风格永远的守护神。因此在演绎方面。除了某些极为、极为罕见的个例需要另做讨论,基本上任何真正超群的贝多芬演绎者都会实践这样的本质,只是实践的方法各有不同。

格内与迪图瓦(摄影:蔡磊磊)
迪图瓦指挥贝多芬的录音并不很多,19日晚的演出却是将“贝七”节奏的强劲,轮廓的精炼,推到了乐队所能承载的极限。各弦乐组音响的凝聚,比上半场施特劳斯的作品中更出色许多。而整支乐队,在乐句的张弛之间,所表现的如同一件乐器般的收放自如,实在让我刮目相看。唯有如此,从局部的弹性到长线的呼吸才能生动。欠缺了这样的收放自如,就只能是一系列压力的叠加,效果是不会好的。
如今,89岁的迪图瓦已毫无疑问地进入标准的高龄演绎者之列,然而这两年的演出当中,指挥家所呈现的音乐力量不仅没有衰弱,或走向淡然意境,相反比他盛年时的演绎还更为强劲。如果说之前的德沃夏克“第九”,更多是乐队演奏的高能与层次控制的一种客观的美,4月19日晚的“贝七”,就是在更紧凑的结构与更饱满的能量中,打开深层的音乐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