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页大瓜文件:黑料门-今日黑料-最新海角-国家下决心,整车央企将重组,影响巨大!“百万俱乐部”排名曝光
21 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郑玮
3 月 2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发言表示,作为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深化行业管理改革,研究推动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管理,综合整治 " 内卷式 " 竞争,建议汽车行业企业从注重规模增长向注重规模和效益双提升转变,把竞争重点从拼价格转到提质量、优服务上。
同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也在论坛上明确提出,将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全国汽车产业版图再迎风云。
回望 2024 年,变革信号已初露端倪。21 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数据发现,2024 年全国汽车总产量已达 3155.90 万辆,汽车产量破百万的 " 百万俱乐部 " 省份也从 11 个扩容至 12 个。其中,除广东、北京 " 守擂 " 成功外,安徽、江苏、陕西等省份依托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的加速狂飙拉动全国排名上升,而受传统车企增幅放缓影响,上海、湖北、吉林等省份则迎来不同程度的下跌。高频的排名变化背后,是汽车产业市场竞争的高度白热化。
从产能结构看,新能源汽车也已成为支撑汽车产业新一轮增长的关键动力。2024 年,在全国跻身汽车产量 " 百万俱乐部 " 的 12 个省份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 50% 的省份增加到 6 个,分别是广东(63.39%)、江苏(52.74%)、上海(67.75%)、陕西(68.32%)、浙江(54.43%)和广西(69.02%),比 2023 年增加了 4 个。
面对这一趋势,国务院国资委已启动实施新能源汽车布局发展行动方案,广东、安徽、重庆、浙江、吉林、北京等省份也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通过建设产业创新实验室、推进智驾试点、完善充放电网络等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未来,在新一轮产业重组调整下,全国汽车产业版图或将再度迎来新变化。

" 百万俱乐部 " 变局
据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推动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的目标是:集中央企的研发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可以看到,重塑竞争优势是此次产业重组调整的关键目的。
从当前全国汽车产业版图分布看,哪些省份竞争力更强?
21 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数据发现,2024 年,全国汽车产量达到 3155.90 万辆,其中汽车总产量破百万的 " 百万俱乐部 " 省份从 11 个扩容至 12 个,广西凭借全年 110.84 万辆的汽车产量成功拿下 " 百万俱乐部 " 入场券。
作为汽车工业大省,广东仍然稳坐 " 头把交椅 "。2024 年,广东全省汽车产量达到 570.74 万辆,同比增加 52.44 万辆,总量领先排名第二的安徽超 300 万辆,继续稳居全国首位。从整车企业分布情况看,目前广汽、比亚迪和小鹏等一批头部及新势力车企总部均位于广东,其中 2024 年广汽和比亚迪汽车产量分别达到 191.66 万辆、430.4073 万辆。
同期,均在省会城市落地比亚迪生产基地的安徽、陕西两省也成为 2024 年汽车产量排名大幅上升的 " 黑马 "。
其中,安徽全年汽车产量同比增长 53.23 万辆,增幅位居全国之首,拉动汽车总产量达到 262.03 万辆,跃升全国第二。除 2024 年贡献了约 95 万辆整车产量、2025 年产量预计将达 132 万辆的比亚迪合肥工厂外,目前安徽省内还集聚有江汽、奇瑞、蔚来(中国总部)等一批整车企业总部。
与安徽相比,陕西集聚的车企总部数量相对较少,但头部车企落地工厂的产能优势突出。2024 年,陕西全省汽车产量达到 175.35 万辆,同比增长 28.34 万辆,其中比亚迪在陕整车产量达到 107 万辆,占比亚迪全球产量的 1/4,吉利在陕基地产量 52 万辆,约占吉利汽车集团总产量的 1/4,拉动全省汽车产量排名从 2023 年的第 10 位上升至 2024 年的第 7 位。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直观看见,头部整车企业的发展态势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同期部分传统车企增长 " 失速 " 也对不少省份汽车产业带来冲击。
从排位来看,2024 年上海、湖北、吉林等省份汽车产量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下降 3 位、3 位和 1 位,而从产量上看,上海、湖北、吉林三省的汽车产量也已分别连续 2 年、7 年和 5 年下降。区域汽车产量连续下降背后,是上汽、东风、一汽等一批传统车企增长幅度的相对放缓。
2024 年,上汽集团产量为 401.02 万辆,同比下滑 20.20%,销量为 401.30 万辆,同比下滑 20.07%。除去旗下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23.4 万辆、同比增长 9.9% 外,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等合资品牌销量分别下降 5.51%、56.54% 和 4.49%。
东风汽车也呈现出类似发展轨迹。2024 年,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年产量为 188.1204 万辆,同比下降 10.4%,其中以岚图汽车、猛士科技等子品牌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14.2%,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合资品牌产量则分别下降 14.1% 和 28.3%。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到来、一批国产自主品牌快速崛起,传统车企发展模式转型亟待加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频频洗牌的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中也透露出另一个信号:高频的排名变化背后,是汽车产业市场竞争的高度白热化。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也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表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不仅短期内造成行业利润下降,长期下去,还将影响技术创新、质量安全,削弱产业竞争力,将加强汽车市场价格监测,严格市场监管,守牢质量安全底线,规范招商引资,按照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辛国斌也表示,将进一步深化行业管理改革。加快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立法,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汽车生产准入管理改革,修订准入审查技术要求。

" 头部玩家 " 下一程:押注新能源智驾
从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发展目标看,此次整车央企战略性重组背后还有两个关键词:新能源、智能驾驶。
为何关注新能源?信号也藏在 2024 年汽车产业版图之中。从产能结构看,2024 年,在全国跻身汽车产量 " 百万俱乐部 " 的 12 个省份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 50% 的省份增加到 6 个,分别是广东(63.39%)、江苏(52.74%)、上海(67.75%)、陕西(68.32%)、浙江(54.43%)和广西(69.02%),比 2023 年增加了 4 个。
从增量上看,2024 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加 108.60 万辆,增幅领跑全国,重庆(45.29 万辆)、江苏(49.28 万辆)两省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幅均超过 40 万辆,安徽(35.46 万辆)、浙江(32.39 万辆)、广西(32.88 万辆)三省份产量增幅均超过 30 万辆。同期,汽车 " 百万俱乐部 " 中共有 8 个省份新能源汽车增量高于汽车总增量。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支撑汽车产业新一轮增长的关键动力。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增长趋势,国务院国资委已启动实施新能源汽车布局发展行动方案,以整车产品为突破口和核心载体,发力布局动力电池、汽车芯片、智能驾驶体系等。据悉,2024 年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实现同比增长 35%,在投资总额中占比超 70%," 三电 "(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关键资源也已实现自主掌控,近地生产。
除央企外,21 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汽车 " 百万俱乐部 " 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广东、安徽、重庆、上海、吉林、北京等省份已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通过建设产业创新实验室、推进智驾试点、完善充放电网络等措施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其中,2025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巩固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加强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 " 车路云一体化 " 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并提出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超 1.17 万个。
安徽则在 2025 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省实验室和产业创新研究院,并加快汽车、新能源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构建 " 车能路云 " 融合发展生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
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动作。今年 3 月,广东发布《广东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显示,将深化新能源公交车应用,实现城市公交电动化率 100%,同时推进广州南沙城市出行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工作。近期,广汽集团相关负责人也透露,未来三年,广汽自主品牌将密集推出 22 款全新车型,全面覆盖纯电、增程、插混等所有主流新能源动力形式,并普及搭载 L2++ 等智能驾驶技术。
今年 2 月,重庆召开 " 建设‘六区一高地’ " 主题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130 万辆、汽车产值增长 12%" 的目标。同期,长安汽车正式发布 " 北斗天枢 2.0" 计划,宣布长安汽车从 2025 年起将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未来 3 年将推出 35 款数智新汽车,长安旗下深蓝汽车也与华为正式签署全面深化业务合作协议,将全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合作。
伴随未来产业重组整合的纵深推进和前沿技术的加速迭代,全国汽车产业版图还远未定型。